近日,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发布了《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月报(2024年1月)》(下称《月报》),指出今年1月乳制品市场的特点是生鲜乳收购价环比下跌。《月报》预判,后期国内市场,生鲜乳(即原奶)产量阶段性过剩现状持续,乳制品加工企业春节备货量不及往年,生鲜乳价格将持续低位运行。
据南都湾财社记者了解,原奶价格的持续下行从去年开始由来已久,这也使得相关生产乳企或面临净利润下跌。
近日,多家原奶乳企披露业绩预告,但基本为净利下滑甚至亏损,其中现代牧业公布的业绩预告显示,预计去年全年净利润约1.6亿元到2亿元,同比下降65.5%到72.4%,按照其去年半年报录得净利润2.1亿元计算,该公司去年下半年或遭遇亏损;澳亚集团发布盈利预警,预计2023年由盈转亏,综合亏损净额在4.5亿元到5亿元;西部牧业也预计,2023年全年预计亏损5000万元至6500万元。
据南都湾财社记者了解,虽然上市的原奶乳企大部分是背靠伊利、蒙牛等龙头,生产的原奶大多被大型乳企采购,但是部分企业出现利润下降乃至亏损,可能与整个行业的产能过剩有关。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去年全国生鲜乳(原奶)产量为4197万吨,同比前年增加6.7%。另有数据显示,2023年前40位养殖集团存栏280万头奶牛,比2021年增长25%,集团化牧场扩张速度较快。
与之相对的,则是原奶价格的节节下滑,南都湾财社记者透过农业农村部数据注意到,去年内蒙古、河北等10个主产省份生鲜乳(即原奶)平均价格从2023年1月份第一周的4.12元/公斤,持续下跌至12月第4周的3.66元/公斤,累计跌幅达到11.16%。
业界认为,受原奶产能阶段性过剩影响,叠加乳制品消费以及养殖成本等,行业的养殖端(牧场)承压,其中,大部分中小型原奶乳企出现亏损。中国奶业发展战略高层论坛上,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透露,国内原奶行业亏损面已经超过60%。因原奶保质期短,不少牧场和保持收奶的乳企还会选择将其喷粉,即将液体生鲜乳经过灭菌、喷雾干燥等处理成奶粉的状态,延长保质期。据李胜利的调研数据,去年预计有25万吨至30万吨奶粉库存。
值得注意的是,去年原奶下跌周期中,大量的中小牧场陆续被淘汰出局。据农业农村部对全国发证生鲜乳收购站生鲜乳产量跟踪监测,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,全国发证生鲜乳收购站所涉及的养殖场场户数量环比减少0.9%,同比减少25.3%;涉及奶牛存栏环比增加1.5%,同比增加6.2%。生鲜乳收购站涉及养殖场户户均存栏环比增加2.4%,同比增加42.1%。
此前有行业人士向南都湾财社记者乐观预计,随着今年年初新春消费刺激,以及乳业消费进一步复苏,下游乳制品消费和生产需求增加,原奶价格或有所反弹。但实际上,原奶价格仍在持续走低,据2月第三周畜产品和饲料集贸市场价格情况数据显示,生鲜乳价格进一步下跌至3.62元/公斤,比前一周下跌0.3%,同比下跌10.4%。
原奶价格下行与产能过剩,源于此前乳业消费端需求下降引起的后续反应。
据南都湾财社记者了解,2018年后由于乳业消费的持续增长,原奶也因供不应求价格上涨,价格开启阶段性上行周期,为解决原奶需求问题,头部和大型乳企采取牧场并购的方式解决奶源,还从海外进口原奶产品。当时,国内也兴起了一轮牧场建设热,奶牛存栏数字也大幅增长。
不过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,由于市场消费下降,这使得市场出现了供过于求的情况。根据尼尔森IQ数据显示,2022年液态乳制品销量比2021年下降8.6%,2023年上半年同比进一步下降2.8%,直至下半年消费恢复,去年全年的液态奶销量才同比2022年增长1.9%。
在今年农历新年期间,南都湾财社记者走访中注意到,奶制品在商超等终端进行了大量促销,促销品类包括常温奶、常温酸奶及乳酪等制品。有乳制品经销商向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,今年过年乳制品的终端销售量比去年略有增长。
进入2024年,业内预计乳品促销延续,“性价比”是乳品消费市场的关键词。业界分析认为,在乳业消费相对收缩的情况下,乳企通常会借助促销或营销等方式,对库存产品进行销售。短期来看,乳企除常规降价促销手段以外,会将销售渠道进一步下沉,例如加强便利店、社区店、地铁店等距离消费者较近的终端进行布局;而从中长期来看,丰富乳制产品的多样性,开拓更多乳品消费场景是消化奶源的重要措施。
与此同时,南都湾财社记者也留意到,目前行业对牧场生产端的布局有所放缓,今年以来至少有两家环评公示的大型牧场暂停开工,例如澳亚集团计划将相关牧场建设结束期从2024年底推迟到2025年底,而有部分中小型牧场则暂时减产进行应对。
东兴证券近期发布的研报称,原奶过剩局面将逐步缓解,明年乳制品价格以低位震荡为主,是否能回暖主要取决于需求侧改善程度。在需求不足导致行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,产品力强,具备更大渠道拓展空间的乳企更能够穿越周期,待需求恢复后弹性更大。
对于今年原奶价格何时上行,其他原奶企业业绩表现如何,南都湾财社记者将持续关注。